編碼:D 研究類型:社團活動 中圖分類號:G4教育
【摘要】校外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及力量,為留守兒童構建和打造完整的關愛體系?;顒拥呢S富多彩,高科技的運用,又如何把握留守兒童真正所需,走進他們的內心。讓留守兒童們在心理、情感、知識、能力中都得到正能量的補充,讓孩子們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成長在其中。搭建平臺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這都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 活動 思考
當前,全國各地青少年宮、少年宮、少兒活動中心等單位都充分發揮校外教育優勢,陸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通過送教下鄉、活動下鄉、科技下鄉、送演出下鄉、等活動,給農村留守兒童送去了歡樂,同時也讓這一弱勢群體體驗到了城市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多元化素質教育。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及現狀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根據江西省衛計委、省社科院聯合發布的《江西家庭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江西留守兒童問題依然嚴峻,江西省農村0~5歲以下兒童中49%是留守兒童,青少年(6~17歲)中有30.1%為留守兒童?!秷蟾妗分赋?,當前全省留守兒童問題呈現出留守兒童數量有增無減、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相互交替出現、農村教育資源的集中過程增加了留守兒童的生活成本等特點。
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在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活動中,筆者發現,還存在諸多問題,使得很多關愛活動未達到預期效果。
(一)教學設施無法發揮有效作用。
近年來政府、社會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也為一些貧困鄉村小學配置了投影儀,電腦等教學設備,但因鄉村小學師資匱乏,教師年齡普遍偏大,沒有很好地使用設備教學,多數設備處閑置狀態。特別是當設備出現問題,不會維修也沒有經費進行維修。
(二)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不敢與人交流
在送教下鄉環節中,教師會在課堂上與留守兒童互動,他們目光閃爍不敢直視,當教師與他目光交集時,便立刻避開了。游戲體驗活動中,孩子們相未完成游戲任務也不說話,沒有領取到獎品也不敢說,在志愿者的多次詢問下,才很小的聲音回答。
(三)關愛活動周期性不夠
隨著對留守兒童關愛的重視,各地每年也都在開展關愛活動,但是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學校較多,活動單位無法顧及所有的留守兒童學校。因此許多單位采取了每個學校輪流開展活動的措施。這樣一來,平均每個學校,每年開展的活動次數較少,無法達到活動預期及活動效果。
(四)關愛活動無法填補親情缺失
多次的活動,也讓留守兒童體驗到了游戲的樂趣以及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的魅力,但始終無法填補孩子們心中親情的缺失以及對親情的渴望。如何盡可能的去滿足于孩子們對親情的需求也就成了所有關愛活動的重中之重。
(五)活動資金匱乏
在開展關愛活動中,許多幫扶單位也會盡其所能的為這些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捐助物資及教學設備,但是這幫扶單位的資金有限,需要幫扶的留守兒童學校又較多,全力投入在一兩所學校還尚有可能,如果是幾十所這樣的學校,又該如何?
四、提高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效果的思考
(一)開設教師培訓課程
在開展關愛活動中,我們的服務目標不僅僅是農村留守兒童,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需要農村教師配合進行??梢蚤_設教學設備、活動設備使用培訓課,讓他們可以把現代化的硬件設施充分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和關愛活動中。
(二)教師身份轉換
當前,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較多,活動形式也多樣化,關愛活動如何關愛到留守兒童的內心?把握留守兒童的心態,了解他們的需要,想必應該是活動想達到的目的。因此活動角色需要轉化。例如在關愛活動中,我們采取送教下鄉的模式,可否將教師的形象進行轉換,如果不是教師而是父母,孩子們的表現又會如何?我們不是站在三尺講臺上,而是坐在孩子們中間拉近距離,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而是以母親或者父親的身份在和自己的孩子交流?;顒有Ч謺绾文??孩子們是否還會避開父母與他交流的眼神?
(三)打造固定校外活動場所
為留守兒童們打造固定在校外活動場所,讓他們在下課后,可以在這個小天地里學習、游戲、成長。同時,活動場所打造也拉近了幫扶單位與留守兒童學校的距離,幫扶單位不再是開展完一個活動就換一個學校,可逐步在場所完善孩子們所需的物品。增加活動的長效性和緊密性。
(四)活動模式回歸樸實
信息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從面對面變成了電話,郵件等信息軟件,非常便捷,但是,即使是有電話可以聯系,因為留守兒童親情缺失,與父母溝通很少,在直接語言交流的時候,他們不敢表露出自己的心情和心里話。如何通過活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因此在活動中,可以運用寫信、制作賀卡等傳統方式,把承載的思念,通過小小的紙片傳遞給外地務工的父母,這既可以解決孩子們情感表達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在外務工的讓父母們切實感受到孩子們對他們的思念,懂得孩子心里的想法。通過活動,為他們搭建起愛的橋梁,拉近父母與孩子間的距離。讓孩子內心的情感得以抒發。
(五)建立宣傳機制,構建“三位一體”的關愛體系
關愛活動需要的不僅僅是某個單位或者個人的力量,需要構建完整的關愛體系。整合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組織優秀教師、優秀少先隊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力量。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強化宣傳機制,活動開始前,除了在自由場地及平臺宣傳關愛活動外,也可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力度,充分發揮調動媒體的力量,營造有利于關愛工作的輿論氛圍,構建起關愛平臺,讓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知道孩子們的需求,發揮大家的力量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愛。在緩解資金壓力的同時也能讓社會上廣大有能力的愛心人士加入到關愛活動的隊伍中來。
以上是筆者對提高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成效的一些思考和淺見,如有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2]金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的反思[J].教育現代化,2014年5月刊(總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