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樂趣與素養
南昌市少年宮 徐崚
摘 要 :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人才,使人的個體特性與群體共性得到完美融合。而語文課程里的文學作品,應該對素質教育起到積極作用。而培養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讓他們體味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及樂趣,從而陶冶其情操,塑造其良好品格,顯得尤為關鍵。文學的殿堂里,五彩繽紛,絢麗多姿??晌覀兠鎸χ椒秸囊粋€個的漢字時,卻感覺它們的排列是那樣的單一和生澀?!畷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美妙感覺,如遠在天邊的海市蜃樓,如此讓學生憧憬,讓他們夢幻,但總覺不可觸,不可摸。在語文閱讀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享受文學的無盡的魅力。
關 鍵 詞:文學 樂趣 閱讀 想象
想象,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馬克思曾經說過:“想象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睈垡蛩固挂矎娬{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笨梢赃@樣說,一切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發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任務一方面要教會學生聽、說、讀、寫,另一方面要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想象力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就能使文思縱橫馳騁,凌空翱翔,從而使寫出來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景物描寫生動形象、有聲有色。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呢?
一、緊扣詞句,豐富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屏治榈略凇端囆g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春花圖”時,可以緊扣“春花”內聯和外引。先用“溫故”之法“內聯”,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古代詩人寫花的名句。學生們相繼背出“映日荷花別樣紅”,“紅杏枝頭春意鬧”,“日出江花紅似火”,“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詩句。接著,可以繼續啟發學生“還想知道更多寫花的名句嗎?”,再用“外引”之法,征引一段馮夢龍對名花品格的描寫:(板書)“梅標清骨,蘭挺幽芳,茶呈雅韻,李謝濃妝。杏嬌疏雨,菊傲嚴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玉樹亭亭階砌,金蓮冉冉池塘。芍藥芳姿少比,石榴麗質無雙。丹桂香飄月蜜,芙蓉冷艷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陽?!?/SPAN>
這樣通過外引內聯,橫向遷移,增加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意趣,提高了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吸取了更多的知識營養。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如在閱讀初中語文第三冊中《三峽》一文時,就要根據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景象,去感知作者為我們所展示的三峽的一幅幅瑰麗奇特的畫面,去再現三峽夏季“沿溯阻絕”、春冬之時“清榮峻茂”、秋至時“林寒澗蕭,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不同景象,并從寓情于景的描寫之中,領悟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在閱讀之中便會有仿佛與作者一起進入三峽的極妙境地,喚起了自身的生活體驗,從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的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意義空白”來開啟學生的想象。如魯迅的小說《故鄉》結尾寫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毙≌f結尾用“路”來比喻希望的有無、揭示小說的主旨,留下了含義不淺的“意義空白”,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路”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開辟、行走,認真領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從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說的主旨。,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其主旨內涵就難以發現。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闭Z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伴L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石鐘山記》一文中,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想像推測,這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紗詞?!笔裁唇小敖庾x”?“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想與想像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創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四、 運用課文插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畫面是對現實情境的直觀顯示,是幫助學生進行形象思維的階梯,也是啟發、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直接憑借。因此,我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視運用插圖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的。例小學有篇課文《將相和》,里面有廉頗“負荊請罪”的插圖,我要求學生成為畫中人,進入角色,展開想象,有的同學寫得很精彩:一天,廉頗赤著上身,背著荊條,跪在藺相如面前說:“藺臣相,都怪我廉頗心眼小,置大局于不顧和你鬧矛盾,請你大人不計小人過,原諒我一次,得罪之處,還望海涵。”“不,不,廉將軍,此言差矣,人非圣人,孰能無過?你行此大禮,叫我如何是好,快快請起。”“藺丞相如此寬宏大量,更令我廉頗自慚不如,還望包含,今后共同對敵。”藺相如扶起廉頗,把他引入客廳共同商量國家大事。利用插圖進行再創作,變無聲語言變有聲語言,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條良好途徑。
五、 通過朗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問題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反復吟誦,要在眼前能呈現出文字所表達的具體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內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畫面。這樣,朗讀時才能有感情,才能進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之中。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課,作者在描寫故都秋景的那些句子,學生在反復誦讀時,引導學生展現一副“清、靜、悲涼”的秋景。冷色的秋色,落寞的秋形,衰弱的秋聲,悲涼的秋味,學生邊緩慢而又舒緩地吟誦,邊在腦中想象著這幅景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課文當中,進入文章的意境。
轉 六、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現代信息的快速和廣泛發展,課文中的故事場景不再只是通過文字才出現,許多的影視畫面所表現的背景和素材與課文的主題和內容如出一轍。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對一些內容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回想所接觸的影視畫面,來認識文字的意義。如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如此描寫她們遇難經過: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此時我問學生可看過類似的影視,再叫學生看著從課文的文字描寫中,結合影視的畫面,深切感受著兇手的殘忍,暴徒的兇殘,從而對遇難的愛國學生涌起無比的同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我們教師只要時時記得培養,常常正確引導,學生就會有豐富的想象的,就能在文學的藍天下展翅翱翔。